4月15日,由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部主办,江苏大学农产品品质安全智能感知与精准加工团队、江苏大学农业机器人技术团队和江苏大学设施农业智能装备团队承办的“耒耜论坛系列学术活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题研讨会”在江苏镇江隆重召开。会议聚焦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控,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共谋行业发展。

开幕式上,江苏大学副校长邹小波教授发表致辞,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致辞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与安全的要求日益提升,亟需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江苏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百年学府,始终秉承“博学、求是、明德”的校训,在农业工程、食品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农业工程学部更是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在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与安全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会议由江苏大学公共实验与服务中心主任张红印主持,会议特邀六位领域内权威专家作专题报告,内容涵盖植物激素调控、果实采后代谢机制及绿色防控技术等热点方向。

重庆大学植物激素与分子育种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正国教授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思考与建议”为题,结合自身评审经验,系统剖析基金申报的关键要点,为青年学者提供实用指导。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林河通教授深入解析了采后果实有机酸代谢的分子机制,揭示果实风味与品质形成的分子基础。

宁波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邵兴锋教授分享“松油烯-4-醇控制草莓采后灰霉病的机制及其应用研究”,为果蔬采后病害绿色防控提供新思路。

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邓伟教授探讨“生长素介导的番茄品质形成和抗性应答机制”,阐明植物激素在作物抗逆中的核心作用。

湘潭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陶能国教授介绍“基于植物精油的柑橘采后病害绿色控制技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

四川大学刘明春教授以“从苦涩到美味:番茄甾体糖苷生物碱的代谢调控”为题,揭示番茄风味改良的分子密码。
与会专家就报告内容展开热烈讨论,会后,现场师生与专家进行了踊跃提问,学术互动氛围浓厚。本次会议为国内植物科学与食品采后研究领域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对促进基础研究向产业应用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植物激素与采后生物学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为后续跨校合作与联合攻关奠定了坚实基础。